译文及注释
译文
美好漆水和沮水,多种鱼类在栖息。有那鳣鱼和鲔鱼,还有鲦鲿和鰋鲤。用来祭祀献祖先,求得福祉永绵延。
注释
猗(yī)与:赞美之词。漆沮(jù):两条河流名,均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。
潜:通“槮(sēn)”,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。
鳣(zhān):鳇鱼,无鳞,肉黄,大者可达二、三丈长。鲔(wěi):鲟鱼,长一、二丈。
鲦(tiáo):白条鱼,长仅数寸,状如柳叶,鳞细而白。鲿(cháng):黄颊鱼,尾微黄。鰋(yǎn):鲇鱼,无鳞。
享:祭献。
介:助,一说祈求。景:大。
鉴赏
《周颂·潜》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。从诗中所写的鱼的数量之多(“潜有多鱼”)、品种之繁(“有鳣有鲔,鲦鲿鰋鲤”)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,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。潜置于水底,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,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。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,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写及公刘“行地宜”,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。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,《周颂·潜》明写了对漆、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,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,如同“潜”的设置,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。
“以(鱼)享以(鱼)祀,以介景福”是饮水思源、祈求福佑
创作背景
《周颂·潜》是记述春祭供鱼盛况的乐歌。《毛诗序》云:“《潜》,季冬荐鱼,春献鲔也。”按此说法,这首诗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,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。关于鱼的品种,孔疏的解释是:“冬则众鱼皆可荐,故总称鱼;春唯献鲔而已,故特言鲔。”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下):雅颂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762-763
2、
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671-673
简析
《潜》是一首四言诗。此诗写在漆水、沮水的深处,藏有各种各样肥美的鱼,把它们打上来祭祀祖先,祈求祖先神灵保佑。全诗一章,一共六句,篇幅虽短,但写得形象生动,意蕴丰富,趣味盎然,表明当时人民已经有了丰富的人工养鱼经验,洋溢着先民对于自身劳动的赞美和惊叹,流露出自豪感与幸福感。
卫人迎新妇
《战国策》〔先秦〕
卫人迎新妇,妇上车,问:“骖马,谁马也?”御曰:“借之。”新妇谓仆曰:“拊骖,无笞服。”车至门,扶,教送母:“灭灶,将失火。”入室见臼,曰:“徙之牖下,妨往来者。”主人笑之。此三言者,皆要言也,然而不免为笑者,蚤晚之时失也。
蟋蟀
诗经·国风·唐风〔先秦〕
蟋蟀在堂,岁聿其莫。今我不乐,日月其除。无已大康,职思其居。好乐无荒,良士瞿瞿。
蟋蟀在堂,岁聿其逝。今我不乐,日月其迈。无已大康,职思其外。好乐无荒,良士蹶蹶。
蟋蟀在堂,役车其休。今我不乐,日月其慆。无已大康,职思其忧。好乐无荒,良士休休。
秦武王偏听
《战国策》〔先秦〕
扁鹊见秦武王,武王示之病。扁鹊请除之。左右曰:“君之病在耳之前,目之下,除之未必已也,将使耳不聪,目不明。”君以告扁鹊。扁鹊怒而投其石,曰:“君与知之者谋之,而与不知者败之,使此知秦国之政也,则君一举而亡国矣。”